本文文長約3000個字,閱讀時間約10分鐘
給自己十分鐘和一代宗師交朋友
阿德勒(Alfred Adler),生於19世紀、卻至今仍教導著我們的心理學家,從他的教導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處理感情關係與自信的議題。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同輩人,兩人經常在一起,後來因為觀點不合分道揚鑣。
阿德勒這個學說一般被稱為「個體心理學」,在歷史上並不受重視,阿德勒的聲望遠遠不如弗洛伊德,而這這可能恰恰是因為阿德勒領先於自己的時代。
在現實中其實到處都可以見到阿德勒學派的影子,從斯多葛學派到康德都有,到最近「被討厭勇氣」一書出現,阿德勒學說開始被更多世人拿出來討論,到底阿德勒的魅力在哪裡?
〔#到底要變得多好 #女人才會喜歡你?〕
阿德勒學說裡處處說明到人有三個方向的追求:
一、人都想要進步
二、人都渴望幸福
三、人都追求自由
感情中的強者與弱者從這三個方向的追求順序就已經有明顯的區別了,這裡的強者弱者不是能力上的差別,而是處理感情的氣度與勇氣。感情中的弱者總是認為要先進步,把自己變得強壯一點、工作收入變高一點,甚至多學一些才藝,才能追到女生,然後得到感情幸福,而對於自由沒有特別的要求,能有個女朋友與幸福的生活就不錯了。
而阿德勒學說則是一個強人路線的思維,這條路線先要求你得先追求自由。自由的前提下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當你知道真正的幸福時,你就知道怎麼處理進步的問題。聽起來還是不大好懂?聽我繼續說下去。
〔#你要當受害者 #還是把力量拿回自己的手中 #都是你的選擇〕
阿德勒最重要觀念之一:你可以自己選擇
你的生活模式、你與人相處的模式、你所創造的結果、完完全全是你自己所選擇的結果,與他人、與以前發生過什麼事情,都無關。
這是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最大的差別,舉一個感情中的例子,比如有個人從小跟媽媽關係不好,常常被媽媽打、被媽媽罵,導致自我價值感低落,總是想迎合媽媽的期待,所以長大後對於女人有一種莫名的恐懼,總是想迎合討好女人,或是看到女人就敬而遠之。
這種被過去影響所決定現在性格的是屬於佛洛伊德學派的,而阿德勒學派恰恰相反,你總是想迎合討好女人,或是看到女人就敬而遠之,是你的選擇,而你的選擇是有你的目的所在,也許你想迎合討好女人或對女人敬而遠之,雖然你口頭上說想要自信、想要一段健康的感情關係,但比起這個你潛意識更害怕女人討厭你,更害怕那種被遺棄的感覺,更害怕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感覺,所以為了躲避這些負面感受,所以你選擇了這樣的做法。
而這裡就有一個感情中強者與弱者的區別,這世界給了我們什麼,是我們決定不了的,但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怎麼運用手裡的東西,是我們可以決定的,強者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任,而弱者把過去的不幸和性格缺陷當作武器使用,他抱怨這些、抱怨那些,好讓自己不用改變,他「需要」這不幸和缺陷,好讓自己一直待在舒適圈。人是可以改變的,你可以改變的,你可以選擇,要當強者還是弱者,都是你的選擇。
〔#對於情感強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說到自由、不如我們先說說什麼是不自由:
比如說有一個奴隸,他做的每件事都必須聽從主人指揮,讓他站著就不能坐者,叫他往東就不能往西,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敢不聽話,因為不聽話就會挨打,甚至可能丟掉性命,這明顯是一個非常不自由的例子。
再舉一些關係中常見的例子:
#被認同綁架
如果你對女生好,只是為了得到女人的認同,甚至你跟女人開始訴說你過去悲慘的情史,他們怎麼怎麼做,導致你情感受傷,導致你的不自信,你只是想要有一個人可以好好在一起……等,而你訴說這些也都只是為了得到女人的憐憫、得到女人的認同(儘管是悲慘故事,也能是一種身份認同,就像有許多人喜歡自己作為悲劇故事裡的主角),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情結,你把自卑感當作了藉口,甚至當作控制人的武器,你只是被別人的認同所驅使,你是不自由的。
而另外一種認同的綁架來自其他人,如果你對美女的追求,只是為了得到朋友們稱羨的眼光,或是你在女人面前,總是要表現得自己很厲害,甚至透過打壓你的朋友,打壓別人的價值,來證明自己很厲害,這就是優越情節,強烈的自卑可能會導致強烈的優越情節,即是女人已經選擇了你,你也整天害怕其他的男生比你厲害,這樣的人一點都不自由,簡直可以說是個奴隸。
#被性慾綁架
如果你對女人的追求,只是因為性衝動、性慾,只要有女人願意為你敞開門戶,你就會去追求,永遠玩著狩獵的遊戲,那你也只是個被性慾所綁架的奴隸,你不自由。
#被寂寞綁架
如果你跟女友在一起,只是希望在家裡有個人陪,有個人在等你,換言之是哪一個女生並不重要,只要還能相處得來,能陪伴你就好,而你對親密關係的追求也就只是被寂寞所驅使,那你也只是被寂寞綁架的奴隸,你不自由。
#被同情心綁架
也有一種關係是,你看這個女孩楚楚可憐,心疼她,想照顧她,然後照顧照顧著就在一起了,說實在你的關係也只是為了滿足你的照顧慾、同情心,哪個女人不重要,只要她楚楚可憐,你就會被同情心驅使,而跟她在一起,你也只是被同情心綁架的奴隸,你不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而真正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驅使,即是不被別人驅使、也不被自己的慾念驅使。
用佛學說的五蘊皆空來類比,自由即是我們的心不被五蘊「色受想行識」所遮罩:
不被外界的事物(色)驅使,如:因美貌而愛你;
不被自己的感受(受)驅使,如:寂寞而愛你;
不被自己的想法(想)驅使,如:我想要有人陪而愛你;
不被自己透過想法所做出的決斷(行)驅使,如:你好像也孤單而且滿好追的而愛你;
不被自己頭腦的喜好與判斷(識)驅使,如:你是一個難得的極品而愛你。
我愛你,不被任何事情綁架,就只是因為是你,所以愛你,這是最高級的愛,無條件的愛,不受任何慾念驅使,沒有任何交換條件的愛(通常父母對兒女的愛就是如此),所以才會有很多大師說過:愛與自由是一體兩面。
「人不能是一個工具,人不能是『手段』。」
我不做工具,也不拿別人當工具。
我不受人利用,我也不利用別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自由的。
而在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與上述自由的議題也是有類似的概念。
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
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源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別人干涉了你的課題。有句話說:我愛你,與你無關。這就是一種課題分離的正確心態。我愛你、信任你、支持你,那是我的事,我的選擇,至於說你會不會愛我,會不會辜負我的信任,會不會對得起我的支持,那是你的事、你的選擇、你的課題。
〔#幸福的秘訣:#貢獻感〕
阿德勒提出的幸福,來自人際關係的高級狀態,叫做「共同體感覺」,也就是貢獻感。
貢獻感並不在於你為了什麼而做貢獻,並不是因爲被什麼驅動而做貢獻。
貢獻感是你認為自己做出了貢獻,你就做出了貢獻,你就立即獲得了幸福。
貢獻感不分大小,你不需要非得達到一個什麼客觀標準才能獲得貢獻感,你不被任何外界的東西牽引,這聽起來就像上訴所說的自由的愛。愛是自由的、愛是輕盈的、愛是無條件的。期許我們能一同往這條路上前進。
〔#要怎麼開始真正的自由與真正的愛呢?〕
最重要的關鍵一步是「接納」,如果你逃避了自己的恐懼、壓抑了自己的想法,不去接納自己的感受與情緒、不去看見自己的小聲音,你很容易被各種慾念所驅使,這樣是不自由的,而當你每時每刻都觀看自己的內心,並且接納現在的自己的狀態不管是焦躁還是恐懼,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包含失落、挫折、無價值感,接納所有自己的小聲音包含所有覺得自己不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念頭,也接納自己所有的缺點,而當接納一切的時候,你所有的念頭與情緒都會像浮雲一樣的流過,你的內心會寧靜、你不再逃避,你可以做出真正的改變,也為自己承擔所有的後果,從此不怕被別人背叛,開始對你的另一半有所信賴。有了信賴,把對方當做是夥伴,你就會願意對她貢獻,而你真正的愛與幸福就會出現。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
UC Training 情感教育
#正規 #專業 #有結果
Make You Completed
「先使自己完整,再學習愛與被愛。」